2019年3月13日,人大代表官启军提交了《关于制定校园安全法规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建议》:提前承担刑事责任年龄,进入初中后,在校园欺凌上,就应承担法律刑事责任。
校园欺凌让人痛心,但惩戒毕竟是事后的处罚,有没有方法从源头上减少欺凌的发生?搜狐健康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马弘主任医师。
马弘解释,表面上看,小霸王和被欺负者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但背后成因却可能是同一种。首先他们都没有从家庭中获得自信,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没有获得正常的价值观。他们被扭曲了,然后把这种不自信和扭曲带到同伴交往中。并且他们经常会在这两种角色中变换,在某些境况下是小霸王,某些境况下是受气包,今天是施害者,明天是受害者。表面上的天敌,内部却有共同的特质,本质上他们是一类人格基础——都是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对正常人际关系(平等、尊重)的认知,更没有获得自信和安全感。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健康权益中心、性别和女性健康部门教授兼主任AnneKavanagh对3,500名参加《澳洲儿童纵向研究》项目的14-15岁澳洲青少年调查发现: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的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最大,这其中包括自伤行为和自杀念头。
如何才能减少小霸王的暴力倾向?
1.首先,马弘指出,来门诊看病的、有问题的孩子之间有一个共性:家长和孩子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孩子需要被“看见”,是生命最本能的渴望。初生的婴儿,如果没有被看见,将无法生存。对他的生理、心理需求给予的回应越多,他将成长得越健康。当我们被看见,被观照,就如同一束光打到身上,那一刻,你会发现你不是独自一个人,你的生命也有人在观照,你的情绪也有人在体察,很多时候,看见就是疗愈。“小霸王”身上的一些问题,像人来疯、大喊大叫、破坏性行为等,都是一种呼救,是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希望家长可以看见自己。那些留守儿童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问题。2.家长需要带着孩子锻炼社交技能,社交不是天生就会的。大多数孩子不经过训练,不知道如何交往。如果孩子不能正常的与其他人交往,家长应该带领他训练社交技能,帮助孩子建立正常交往。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查斯特罗指出,一个成人是一大堆习惯所塑造,而一个小孩是一堆本能由情绪的绳子牵起来。儿童的情绪更加充沛,狂喜、发怒、恐惧等,都应当小心压制或引导。幼年的情感、社交训练,比学识训练更为重要。
3.帮助孩子培养主动性的兴趣爱好,最好是需要团队协作的,如足球、篮球、合唱、乐器演奏等。世间的苦痛并不会少,但多一个兴趣爱好,就可以多一种对抗苦痛的方法。好的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能力、创造力,也可以发泄掉孩子多余的精力。
而一些被动性的兴趣爱好,如看电视等,则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研究显示,在被动性活动中,孩子需要付出的努力少、脑电波不太活跃、参与度不如主动性兴趣活动时高,对于意志品质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度不如主动性兴趣爱好好。
4.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带着孩子参加一些助人的活动,生活中也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比如,在养老院、福利院、博物馆等相关领域做志愿者,服务社会,养成公益心。家长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关心家人,帮助他人,与更多人建立情感的联系。这样孩子才能潜移默化的学会关心、体会别人的感情需求。有一颗同理心,与他人建立起紧密情感联系的孩子,是绝对不会成为小霸王的。○文/干玎竹编/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