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盛夏,稻田里一片金黄,稻杆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喜滋滋的农民开怀地笑,广东迎来了热火朝天的“双抢”时节。
作为广东省的农业大市,清远市各地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农户在田边忙着将谷子装袋。“今年清远7月15日开始‘双抢’,早稻已经进入全面收割季,丰收已成定局。”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敏怀高兴地介绍,该市今年早稻种植面积为92万多亩,据初步调查统计,预计总产量可达30万吨,同比增产约1.2万吨。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清远面临比较严重的旱情,为了不影响早稻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清远市多方发力——及早动员并层层压实责任,想方设法解决水源灌溉难题,扎实落实撂荒地复耕复种,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各个环节的努力,确保了今年早稻的大丰收。
全市多管齐下克服旱情影响
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稻在夏季丰收离不开春季的耕种。3月12日上午,清远市在阳山县七拱镇火岗村丝苗米产业园举行春耕生产现场会,动员各地加快落实春耕生产措施。农业农村部门也派人到各地开展专项调研和督导工作,督导各地落实主体责任,加快春耕生产。
“今年早春的旱情比较严重。”李敏怀介绍,此前,清远出现了比较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一直到今年3月底、4月初,清远都没有明显的降雨,各地在育秧、播种、插秧环节都遇到了缺水的状况,各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集中力量解决缺水问题,努力克服旱情影响。
据介绍,为了解决水源问题,清远首先从发电服从生产的角度,确保灌溉用水。临近水源的地方,市及相关县(市、区)政府筹集资金购买抽水设备用于抽水灌溉;提升原有电灌站的灌溉功能,加强抽水工作;动用高标农田方面的资源,加紧修复农田水利设施,解决一些地方灌溉条件差的问题。
此外,推广对水源需求较少的生产方式,如集中育秧、旱育秧、无人机旱直播等。再次,对于一些到了4月中旬仍无法解决缺水问题的地区,及时筹划改种其他旱类作物,如豆类、番薯等,避免土地撂荒。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效率
“我们还通过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高耕作效益。”李敏怀介绍,目前清远的优质稻品种种植率达到80%,平均亩产可达八九百斤,高产的亩产可以过千斤。
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推广统防统治等新技术,都为早稻丰收增加了砝码。“比如统防统治,可以利用无人机和大中型植保机进行,机械化能够有效提高防治效率。“李敏怀介绍,今年清远有大约30万亩早稻实现了统防统治,占比35%左右,而清远全市的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了74%。
7月23日,清远市首个“花稻花”无人农田启动了水稻直播。无人农田是一种自动化种植方式,能在人不进入农田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清远市副市长雷玉春在当天的活动现场表示,清远将逐步推进无人农场生产方式的中试、熟化及推广,形成适宜清远乃至广东水稻生产的无人农场成套技术及装备技术体系,在清远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
创新模式大力推动复耕复种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也是确保丰收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清远大力推动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
3月17日,《清远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下发全市。“其中明确,今年60%的撂荒地要实现复耕复种。”李敏怀说。
李敏怀介绍,清远通过明确市县镇村四级党政主要领导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比如,村党支部要负责本行政村的撂荒地复耕,守土有责;村小组一级,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人,必须承担土地耕作的责任。其次,通过模式创新推动复耕复种。能够推动土地流转的就推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有困难的,就推动代耕代种、托管经营。这些方式可以实现春耕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耕作效率低下、收益偏低的问题”。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通过统筹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鼓励产业园企业租赁土地,复垦撂荒耕地,形成连片种植基地,同时树立典型亮点,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带动。目前清远市丝苗米连片300亩以上复耕复种点有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