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年轻人对于做饭态度的转变,单纯的家务劳动逐渐脱离厨房。在快节奏生活压缩原有下厨时间的影响下,简单易操作、不需太多烹饪技巧的预制菜,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天猫年初发布的“2021十大新年货”显示,半成品年夜饭跟宠物服装、擦窗机器人等新物种一并上榜。在大型社区底商开设的盒马鲜生也早已有专门的预制菜专区,根据他们的统计,“95后”消费者买预制菜的比例是“65后”的两倍。
预制菜因多因素走红
所谓预制菜,其实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通过预加工,例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按照市场需求和用途分类,预制菜大致上分为四个类目的产品: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食品。
之所以受欢迎,中国食品顶级专家团成员、创领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快节奏生活背景下,便捷性的预制菜满足了年轻上班族的需求;二是物流配送系统成熟,使得及时性提高,保鲜度提高,配送成本降低。
有发展报告认为,预制菜的兴起与女性就业率上升有着密切关联。传统家庭分工中负责准备菜肴的女性参与工作比率逐年上升,家务时间减少,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消费者希望用更多时间休息,追求简单化的生活方式,预制菜能够为家庭成员节约烹饪时间且风味独特,减去了中间的加工环节,成为人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选择。
另外,预制菜的出现,模糊了餐饮和食品的边界线。疫情期间,餐饮店不允许堂食,预制菜应运而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对餐饮企业来说,预制菜品降低了餐饮企业劳动用工成本,减少餐厅后厨的使用面积,同时降低原材料成本,进而提升了餐饮企业的利润。因此,预制食品工艺被广泛应用于餐饮连锁企业。
对生鲜电商来说,预制菜对食品进行了初步加工,有效提升了溢价率,抵冲了高昂的供应链成本,成为了生鲜电商的重要发展方向。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预制菜在直播带货和营销小视频中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预制菜行业快速被人们熟知,催化了预制菜市场的消费者培育,加速了行业发展。
多重因素促行业成熟
有研究表明,冷冻食品消费量与女性就业率基本保持一致,这不仅说明女性是预制菜品消费的主力军之一,更说明在女性自由就业的背景下预制菜市场扩大是大势所趋。
随着更多女性走入职场,预制菜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截至2019年,普通高校女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53.9%,相较2014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女性占到50.56%,年增速为1.85%,预期未来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比例会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对于预制菜食品企业而言,无不意味着新蓝海,亟须打造多元化的场景来满足女性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行业统计数据显示,预制菜从2017年的约100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2600亿元,预计2021年将超过3000亿元。如若按照日本预制菜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来高速发展期、年增速达到近20%来推算,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六到七年达到万亿水平。
韩亮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预制菜的发展与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预制菜产业会进入快速增长期,也会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扩展,由年轻人向中老年人扩展。
放眼未来,他建议,在食品工业化浪潮中,中国预制菜产品要形成品牌化、多样化及成品化。目前预制菜大部分靠性价比和外观来吸引客户,要重视品牌化运作,增加消费者信赖度。当前,预制菜的品种比较少,要通过保鲜和运输等技术提高,增加品种,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另外,当前预制菜基本处于初加工阶段,要朝成品菜方向深度加工,使消费者在家简单加热即可食用。
在食品安全风险方面,有业内专家表示,预制菜行业对食材进行半加工后出售,由于下游价格不能发生过大波动,因此更需提防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另外,预制菜可以提高食品标准化程度,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期待。然而,由于预制菜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食品安全风险方面,有待监管的进一步加强。
众所周知,我国餐饮市场是一个规模巨大、分散程度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众多餐饮企业独立参与市场竞争,未能规模化经营,导致成本居高不下。餐饮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成本、房租成本、人力成本、能源成本及相关税费构成。根据中国饭店协会《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数据,正餐类餐饮企业平均人力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2.41%,房租成本比例达10.26%。相对于传统餐厅在后厨进行食材加工和菜品烹制,预制菜具备规模效应,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菜品处理便捷,出菜速度提高;冷藏及物流运输更有保障,食材更加新鲜安全,菜品口味稳定。因此,个人、餐饮店、酒店对半成品菜的需求长期存在。所以,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预制菜品将会迎来消费高峰期。(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