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杭州、郑州、石家庄、西安等多地推出政策积极响应“地摊经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四川成都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目前,成都市已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浙江杭州通过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帮助解决临时经营设施的难题,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为复苏经济、重振餐饮,各地都在问计。最近,中央文明办明确表态,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地摊经济”获得鼓励,有其现实的考量。在释放政策善意的同时,也隐含了“小吃小喝”的潜在市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路边摊上的“中国经济”》,从微观民生看经济活力与潜力。6月1日推出第一篇:推动餐饮业快速回血,路边摊成效显著。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靠发展地摊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允许摆地摊,这种把增加就业、扩大社会内在活力放在追求城市表面秩序之上的优先顺序却包含着巨大能量,地摊的重现因此带给了很多人鼓舞。
疫情之下,“地摊经济”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支撑。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明确点赞“地摊经济”,“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就有10万人的就业”。
“地摊经济”一直备受争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说,一方面,它养活了中国数以万计的小商户、小摊贩,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但另一方面,它又给所在城市带来了脏乱差,被一些城市称为“牛皮癣”,成为城市发展的两难。
在“地摊经济”成为热词以后,成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放开“地摊经济”两个月增加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类似傅傅这样因地摊“致富”的案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城市、不同经历的人想去尝试“摆地摊”。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近日也撰文表示,在加强对地摊卫生监管并防止欺诈行为发生的同时,通过对地摊经营者进行业务培训,提供相对稳定的营业空间,各种地摊模式甚至可以形成城市的特色文化景观。
地摊经济的重新复活,增加了城市中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在带动一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微卡售货车或将也会趁势迎来一波发展的新机遇。
需要确保市场公平,人们呼吁地摊经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地产价格上升,带动租金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导致城市商业价格上涨较多,城市居民生活压力增加。与正规超市、商场和饭店等需要缴纳租金和税费相比,地摊没有这些成本,有些蔬菜瓜果甚至是农民自产自销,因此,价格会很低。在需要提振消费的背景下,消费分流或许会对正规商业机构造成一定经营压力。与此同时,如何确保地摊与正规商业机构销售商品在质检标准上的一致性也是关键,否则,就可能存在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民生和就业上,地摊经济就是重要切入点。也正如总理说的,保留地摊经济,是给底层人们的温暖,也是城市烟火气、人情味的象征!也是这样的政策和话语,让飞刀感觉作为华夏子弟的温暖。
另外,加入“地摊经济”的摊主们纷纷表示,"流动摊贩临时规范点"带来的踏实和利润,让摊主们在这座城市有了立足的底气。这说明一个什么样的现象?这说明城市商业的潜力股一直都在的。
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工不足,不少人生活缺少收入来源。而放开地摊经济,就给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就业渠道,有时一个地摊就能解决一个家庭的生计。因此,有关部门既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努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就业、营商环境,也要全力做好服务,宣传好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温暖低收入群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