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运行一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立足区位特色优势,突出差别化探索,加强系统集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9月2日商务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介绍,截至目前,总体方案确定的713项改革试点任务平均实施率接近80%,新一批自贸试验区初步实现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加强改革探索的设立目标,更好服务了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同时,它们还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了作用。
差异化探索更好服务对外开放
“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原有政策平移,而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民表示,临港新片区从一开始就高起点推进制度创新,着力推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开放型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各具特色,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开展差别化探索,差异化制度创新进行得有声有色。其中,广西、云南、黑龙江作为我国首次在沿边布局的自贸试验区,积极通过改革创新助推沿边开放。广西实现边境陆路口岸全信息化智能通关,云南创新开展“跨境电商+边民互市”,黑龙江打造跨境综合物流枢纽等,辐射带动沿边地区发展。
此外,各自贸试验区还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制度创新,各类创新资源、关键要素加快聚集,充分发挥了稳定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作用,让产业链制度创新助推产业聚集。据统计,7省区市累计向自贸试验区下放省级管理权限约1200项。
唐文弘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推动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形成更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集成性强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在探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走在前列,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为稳外贸外资基本盘作新贡献
今年1-7月,山东等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临港新片区实际利用外资131.1亿元,外贸进出口额6607.6亿元,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临港新片区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履约难,在加快产业聚集和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
在服务外贸外资企业方面,山东青岛片区加快推进日本等“国际客厅”建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施青岛口岸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黑龙江黑河片区发挥对俄合作优势,协助中医药进出口企业复工复产,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助力企业防疫物资进出口。
在支持企业融资便利化方面,江苏推出“关助融”,由金融机构结合海关信用信息和企业征信数据实施授信评价,给予相应信贷额度,贷款利率低于同类产品。河北累计出台33项专门支持政策措施,推动相关银行向自贸试验区内39家企业提供7亿元的授信额度。
在推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广西崇左片区友谊关口岸实现多业务同一卡口自动放行,通关时间缩短80%,为企业降低成本约2亿元。云南红河片区通过口岸物流智能分拣系统,启用分送集报形式,助推跨境贸易转型升级,上半年云南省对越南出口同比增长41.8%。
“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仍将持续低迷,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仍取得重大成果。”唐文弘说,随着制度创新的深入推进和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自贸试验区将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