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业标准引领“直播带货”新业态
2020-06-11 11:16:25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1
听新闻

疫情期间,依赖线下客源的企业和商家遭受巨大冲击,“直播带货”新业态越来越火,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但是,“直播带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近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的行业内首部全国性社团标准《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以下简称《标准》)对外公布,将于7月执行。这意味着“直播带货”有了行业标准,“直播带货”行业面临洗牌。

近年来,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直播购物行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交易量、交易金额屡创新高,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数据显示,2019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338亿元,预计2020年行业总规模将继续扩大。另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网络零售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受疫情的影响,在线下营销模式陷入萎缩和停滞的情况下,线上营销尤其是直播营销成为了众多企业青睐的营销方式。

然而,由于我国“直播带货”属于新生事物,产业链条复杂,“直播带货”主管机构涉及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网信管理部门、文旅部门、新闻出版部门等,存在多头管理。在“直播带货”中,品牌商看重主播流量,消费者信任主播背书,但主播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网络主播、内容发布平台、产品供应企业等相关参与者均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监管机制,相关行业、产业链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缺乏依据。

目前,主播身兼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等多重角色,但由于监管滞后,行业没有门槛,主播素质良莠不齐,致使“三俗”充斥网络、虚假夸大宣传成风、假冒“三无”产品泛滥、售后服务难以保障,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拒绝直播购物的主要顾虑是“担心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和“售后问题”,这两大因素分别占比60.5%和44.8%。网友反映“直播带货”存在夸大其词、假货太多、鱼龙混杂等主要问题。

此前,“直播带货”究竟属于商业广告,还是属于有偿表演,一直没有定论。《标准》认为,“直播带货”作为一种商贸流通新业态,定义为“直播购物”更为科学。《标准》对“直播购物”产品的商品质量、直播场景软硬件要求、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MCN机构的服务规范、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发布平台合规性等都给出了规范要求。同时,《标准》还明确了平台和从业人员的责任。首次提出了从业人员应该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评,并根据不同层次人员需求,获得高级、中级、助理直播购物管理师资格证书等。

可以预见,《标准》的实施将为直播购物行业立规范、设门槛,促使直播购物行业洗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商业联合会作为一家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行业组织,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的《标准》效力太低,缺乏必要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正如在《标准》编制说明中指出的,该《标准》只是在直播购物行业推荐性实施。

对此,笔者建议,今后应尽快建立、完善以市场监管部门、商务管理部门和网信管理部门为核心的跨部门监管模式,在《标准》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只有立法先行,才能防范“直播带货”野蛮生长,促进“直播带货”新业态蓬勃发展。

关键词:

责编: